直播电商行业快速发展,在促进消费、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存在虚假营销、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乱象,损害消费者权益,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网信办组织起草了《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2025年7月10日前反馈至市场监管总局。

【主要内容与关键条款】
1. 总则
●明确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直播电商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定义直播电商:指通过视频、音频直播等形式销售商品或服务的经营活动。
●强调监管原则:统筹发展与安全,监管规范与促进发展并重,问题导向与制度创新结合。
2. 直播电商平台经营者责任(重点)
●平台主体责任强化:
建立健全平台协议规则,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加强身份认证与资质审核:对直播间运营者、营销人员及机构进行实名认证,核验营业执照、许可证等资质。
违规处置:建立违法违规行为监测、处置机制,配合执法部门采取下架、封禁等措施。
数据报送:依法依规向监管部门报送交易、主播、商品等信息。
消费者维权支持: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协助消费者举证、索赔。
黑名单制度:对严重违规主体列入平台黑名单,并共享信息。
培训机制:对直播营销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质量安全教育培训。
3. 直播间运营者与直播营销人员责任
●直播间运营者:
建立商品/服务信息审核制度,确保信息真实合法。
不得进行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禁止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公示经营者资质、商品参数、售后服务等信息。
●直播营销人员及机构:
真实、准确介绍商品,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建立选品审核、直播纠错机制,对营销行为负责。
禁止数据造假(如刷单、虚假流量)。
4. 监督管理机制
●协同监管: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联合监管,信息共享。
●信用监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技术监管:鼓励采用AI、大数据等技术监测直播内容、交易数据。
●社会监督:畅通消费者、行业协会、媒体投诉举报渠道。
●约谈与整改:对问题平台、主播进行约谈,责令限期整改。
5. 法律责任
●细化违规情形与处罚依据:
对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行为,适用《电子商务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现行法律。
针对新问题增设处罚条款(如数据造假、流量操纵)。
明确平台、主播、商家各自的违法责任,强化震慑力。
【核心目标与意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通过严格审核、虚假宣传打击、售后保障等措施,降低消费风险。
●行业规范发展:明确责任边界,推动平台与主播合规经营,淘汰劣质主体。
●法治化进程:填补直播电商监管空白,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
●技术赋能监管:推动AI、大数据在电商监管中的应用,提升执法效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