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8-0148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028-0148

首页>新闻中心 > 法律解读 > 《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新闻详情
《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25-07-24 16:41:58
近年来,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隐蔽性强、网络犯罪增多、特殊职责人员作案等新特点,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与社会安全。为应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入罪标准模糊”“量刑尺度不一”“网络犯罪认定难”等问题,《解释》在刑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法律适用标准,坚持“依法从严、特殊保护”原则,既彰显司法对犯罪的零容忍态度,又体现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优先关怀,填补了法律空白,提升了司法保护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五大重点构建严惩体系】
 
 
1. 从严惩处:明确入罪与加重情节,织密法网
● 网络犯罪入罪明确化:针对利用网络实施的猥亵行为(如胁迫裸聊、索要裸照),明确以“强制猥亵罪”或“猥亵儿童罪”定罪,解决网络空间犯罪认定的难题。
● 从重情节全面细化:对奸淫幼女、强奸未成年人,列举了“特殊职责人员作案”“暴力手段”“侵入住宅”“针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十余项从重情节,确保量刑有据可依。
● 加重处罚情形升级:如强奸致未成年人感染艾滋病、制作传播性侵影像、长期性侵等情节,直接适用“情节恶劣”或“加重法定刑”,提升威慑力。
2. 特殊职责人员“零容忍”:斩断“权力滥用”黑手
● 加重处罚范围扩大:对监护、教育、医疗等特殊职责人员实施性侵害的,以强奸罪或强制猥亵罪从重处罚,杜绝“优势地位”成为犯罪掩护。
● 典型案例警示:如教师、保姆利用职务便利实施侵害,即便未使用暴力,亦按“强奸罪”严惩,凸显对“信任背叛”行为的严厉打击。
3. 网络空间治理:阻断虚拟犯罪向现实延伸
● 网络猥亵定罪清晰化:胁迫未成年人进行网络裸聊、传播淫秽影像等行为,明确构成“强制猥亵罪”,切断网络性侵的灰色地带。
● 关联犯罪从严处理:若同时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敲诈勒索罪等,依“处罚较重”条款定罪,避免轻纵犯罪。
4. 量刑与程序从严:压缩犯罪空间
● 缓刑适用严格控制:强奸未成年人罪犯“一般不适用缓刑”,防止低龄化犯罪群体再犯风险。
● 从业禁止全面覆盖:对利用职业便利犯罪者,依法适用“终身禁业”,如禁止从事教育、医疗等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
5. 被害人保护升级:身心权益优先
● 赔偿范围扩大:明确精神心理治疗费用纳入赔偿范畴,减轻被害人长期心理创伤的经济负担。
● 诉讼程序人性化:强调办案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
 
 
【法律从业者与公众需关注的关键问题】
 
 
1. 证据收集与辩护策略
● 网络证据固定:针对网络猥亵犯罪,需及时保存聊天记录、影像资料、转账记录等电子证据,确保形成完整证据链。
● 特殊职责认定:辩护时需明确行为人与被害人是否存在监护、教育等特殊关系,避免泛化“特殊职责”范围。
2. 被害人维权路径
● 报案时效与证据保存:家长及学校应引导未成年人及时报案,并妥善保存衣物、医学证明等关键物证。
● 心理疏导优先:建议同步联系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因诉讼拖延加重创伤。
3. 社会预防与警示
● 家长与学校责任:加强性教育,警惕“熟人作案”风险,对教师、保姆等人员严格背景审查。
● 网络平台监管:平台需强化对涉未成年人色情内容的筛查,配合司法机关及时提供技术协助。
 
 
【构建“不敢犯、不能犯”的长效机制】
 
 
《解释》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进入“精准化、体系化”新阶段。其意义不仅在于惩治个案,更在于通过法律震慑效应,推动社会形成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共识:司法机关从严惩处、学校家庭强化教育、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公众提升警惕,多维度构建安全防线。
对法律从业者而言:需精准把握《解释》中的加重情节与证据标准,为被害人维权提供专业支持,同时推动“从业禁止”等预防性措施的落地。
对公众而言:应警惕“隐蔽性侵害”形式,如发现可疑行为,主动向公安机关或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举报,共同守护下一代的安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