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安部发布的《关于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为轻伤害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全新的司法导向。
轻伤害案件作为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小案”,处理不当易引发长期对立。据统计,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轻伤害案件超7万件,多由婚恋、邻里、偶发纠纷引发。《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制度创新,既避免“一刀切”从严,也防止“和稀泥”放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轻伤害案件作为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小案”,处理不当易引发长期对立。据统计,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轻伤害案件超7万件,多由婚恋、邻里、偶发纠纷引发。《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制度创新,既避免“一刀切”从严,也防止“和稀泥”放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出台背景与核心目标】
 
轻伤害案件(通常指致人轻伤二级以下的故意伤害案件)占基层公安机关受案量的较大比例。过去,部分地区存在两种极端倾向:
过度刑事化:机械立案侦查,导致当事人背负犯罪记录,矛盾未实质化解;
随意调解化:片面追求“息事宁人”,忽视证据固定,纵容恶意施暴者。
《意见》的出台,旨在明确“当严则严、当宽则宽”的办理原则,既保障被害人权益,又避免轻罪案件过度消耗司法资源。

 
【从“治罪”到“治理”的司法转型】
【化解矛盾与规范办案的双重突破】
 
1. 刑事和解制度:从“可选”到“必选”
● 适用范围明确: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如邻里、家庭矛盾导致的故意伤害),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必须优先适用和解。
● 和解效果落地:达成和解并履行的,依法从宽处理;符合不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 实务影响: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可依据和解协议撤销案件,减轻诉讼负担,但需经检察机关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2. 证据标准升级:避免“谁受伤谁有理”
● 全面调查取证:强调物证、视听资料等客观证据,减少单一言辞证据定案风险。
● 鉴定实质审查:对伤情鉴定意见进行程序、依据、病史等多维度审查,排除既往伤病干扰。
● 正当防卫认定:明确“互殴型伤害”与“正当防卫”的界限,如一方先动手且手段过激,还击方可能认定为防卫。
3. 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实践落地
● 非羁押优先:对认罪悔过、达成和解的嫌疑人,减少逮捕必要性审查。
● 不起诉后责任:不起诉案件需落实非刑罚措施(如训诫、赔偿损失),避免“一放了之”。
4. 特殊情节从严:明确七类从严情形(如涉黑、雇凶伤害、侵害弱势群体等),维护社会安全感。
《意见》的深远意义在于推动轻伤害案件从“刑事处罚”转向“社会治理”。通过刑事和解、认罪认罚、司法救助等多机制联动,既维护被害人权益,也避免被告人“标签化”,促进双方回归正常生活。例如,某地公安机关2023年通过和解撤销轻伤害案件占比达20%,有效降低了诉累,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