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8-0148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028-0148

首页>新闻中心 > 法律解读 > “虐待罪”: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警惕家庭中的伤害>新闻详情
“虐待罪”: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警惕家庭中的伤害
发布时间:2025-08-12 15:02:57
虐待罪的核心法律依据为《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近年来的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如指导性案例226号)进一步细化了其适用标准。2025年出台《反家庭暴力法》修订及香港新规。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但现实中却存在一些令人心痛的阴影。当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演变为长期的肉体摧残或精神折磨,“虐待罪”便成为法律捍卫尊严的利剑。今天,我们带您深入了解这一罪名,守护家庭中的每一份安全与尊严。
 
查看图片
 
【什么是“虐待罪”?】
 
定义:虐待罪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冻饿、禁闭、有病不给治疗、强迫过度劳动或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从肉体上或精神上进行摧残、折磨,情节恶劣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0条。
刑罚:
● 一般情况: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 致被害人重伤、死亡:处2-7年有期徒刑。
 
构成要件解析
 
1. 主体:特殊主体,即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如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 主观方面: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被害人造成肉体或精神伤害,仍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3. 客体: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和身心健康。
4. 客观方面:持续性、经常性的虐待行为,且情节恶劣(如虐待手段残忍、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身心伤害等)。
 
 
【受害者如何维权?】
 
1.保留证据:
拍摄伤情照片、保存医疗记录;
录音、录像记录施暴过程;
寻求居委会、妇联等组织帮助。
2.报警处理:
拨打110或向派出所报案,要求做笔录;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反家庭暴力法》)。
3.提起诉讼:
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或要求检察院公诉;
同时主张民事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

 
【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1.取证困难:
虐待行为多发生在家庭内部,证人少;
被害人因恐惧或亲情不愿报警。
2.情节认定争议:
偶尔的家庭冲突不构成虐待罪;
需证明虐待行为的“持续性”和“恶劣性”。
3.法院裁判倾向:
若有医院伤情记录、邻居证言、报警记录等证据链,更容易定罪;
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保护力度较大。
 
 
虐待罪是法律对家庭弱势群体的重要保护屏障。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遭遇虐待,请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切勿因“家丑不可外扬”而忍气吞声。司法机关与社会力量将为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