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8-0148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028-0148

首页>新闻中心 > 法律解读 > 是“意外”还是“犯罪”?如何界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新闻详情
是“意外”还是“犯罪”?如何界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发布时间:2025-08-28 13:44:05
该条文首次发布于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中,并将原“过失杀人罪”更名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其最新的修订版本由2020年12月26日发布,并于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在很多其他犯罪(如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中,也可能包含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这时会根据“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原则,优先适用那些特殊条款来定罪处罚,而不直接使用过失致人死亡罪这个一般性罪名。

生活中,一个微小的疏忽也可能引发致命的后果,并带来沉重的法律责任。“过失致人死亡罪”离我们并不遥远。本文旨在帮助大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学会规避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


 
 
【法律定义与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构成需满足以下要件:
1. 客体要件:侵犯他人的生命权,即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结果。
2. 客观要件:
○ 存在致人死亡的实际后果;
○ 行为人实施了过失行为(如违规操作、疏忽管理、未采取必要安全措施等);
○ 过失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3. 主体要件: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 主观要件:过失心理,分为两种形态:
○ 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行为可能致他人死亡但未预见(如司机未检查车况导致刹车失灵撞人);
○ 过于自信的过失:已预见危险但轻信能避免(如医生自信手术风险可控却因操作失误致人死亡)。
 
 
【法律争议焦点与区分】
 
1. 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 过失致死:行为人不希望死亡结果发生,因疏忽或轻信导致;
○ 间接故意杀人:行为人放任死亡结果发生(如明知他人溺水不救援)。
 
2. 与其他过失犯罪的关系(如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
○ 若行为发生在特定领域(如交通、生产作业),优先适用特殊罪名(如交通肇事罪);
○ 若无法归入特定罪名,适用过失致人死亡罪(一般条款)。
 
 
【法律后果与赔偿】
 
1. 刑事责任:基础量刑3-7年,情节轻者3年以下。若存在自首、积极赔偿等情节,可从轻处理。
2. 民事赔偿:需承担死者丧葬费、医疗费、家属精神损害赔偿等,具体金额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计算。
 
 
【风险防范与警示】
 
1. 日常生活:谨慎驾驶、遵守安全规范,避免因疏忽酿成大错(如饮酒后不骑车、不违规操作电器等)。
2. 职业领域:高危行业从业者(如司机、医生、建筑工人)务必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定期排查隐患。
3. 法律意识:若行为可能导致他人伤亡风险,务必预见并防范,必要时寻求专业指导。
 
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疏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每个人都应当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责任心,避免因一时疏忽酿成大错。
过失致人死亡罪并非“意外”的免责牌,法律对公民预见和避免危险的能力有明确要求。提升风险意识、恪守安全底线,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若您面临相关法律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以合法手段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