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焦虑”日益凸显的当下,各类教育咨询、升学规划服务层出不穷。家长们望子成龙,不惜重金寻求“专业指导”,期望为孩子铺就一条理想的升学之路。然而,当服务提供方未能兑现承诺,甚至“人去楼空”时,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障?服务费能否追回?公司的股东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教育服务市场良莠不齐,消费者权益保护任重道远。本案的判决结果,既是对失信行为的有力惩戒,也是对市场秩序的有力维护。

【案件分析】
(一)基本案情
2024年2月,原告与被告成都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升学指导服务委托书》,约定由被告为其子提供升学规划服务,服务费共计30,000元。后因被告未能按约提供服务,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被告仅退还2,000元,剩余款项迟迟未付。原告为维护自身权益,委托融创律师事务所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公司返还剩余服务费,并主张其股东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二)焦点问题
1.服务合同解除后,服务费应如何处理?
2.股东“认缴出资未到期”,是否仍需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法律焦点解析:本案的三大关键】
法律问题
焦点一:服务合同解除后,服务费应如何处理?
● 合同约定优先: 法院首先审查了双方签订的《升学指导服务委托书》。合同中明确约定,若因乙方(公司)原因导致甲方(家长)未能进入规划学校就读,则乙方需全额退还所缴服务费。
● 协商一致解除的效力: 虽然原告未能充分证明是因公司“原因”直接导致无法入学,但法院重点采信了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记录清晰显示,公司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同意退款,并指导原告寄回相关材料“申请退费”,且已实际退还部分款项。这构成了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的有力证据。
● 判决依据: 根据《民法典》关于合同解除及恢复原状的原则,以及双方在履约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合意(即同意退款),法院认定公司应退还剩余未退款项28,000元。被告公司关于“未明确全额退款”的抗辩,因缺乏证据支持而未被采纳。
焦点二:股东“认缴出资未到期”,是否仍需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 认缴制下的“期限利益”与例外: 当前公司法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股东享有在认缴期限届满前缴纳出资的“期限利益”。本案中,两股东的出资期限远未届满(至2070年)。
● “补充赔偿责任”的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十三条规定,公司债权人有权请求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其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 “期限利益”丧失的条件: 本案关键在于,法院认定被告公司已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原告提交了该公司在多家法院有多起作为被执行人且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证据,公司已被限制消费。这表明公司资产已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
● 判决突破: 在此情况下,法院认为,股东不能仅以出资期限未到为由逃避责任。为保护债权人利益,股东的出资义务应加速到期。因此,判决股东曹某、杨某需在各自未出资的范围内(25万、75万),对公司无法向原告清偿的债务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这是司法实践中对“资本认缴制”下股东责任边界的有力厘清。
焦点三:被告缺席审理的法律后果
● 本案中,被告公司及股东曹某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视为其放弃举证、质证和抗辩的权利。法院有权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缺席判决。这一程序性安排保障了诉讼的效率和原告的合法权益,也警示市场主体应积极应诉,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诉讼经过】
四川融创律师事务所接受原告委托后,唐伟、唐冰欣律师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全程代理本案。从精准梳理《升学指导服务协议》履行过程、系统整理付款凭证与关键微信聊天记录,到深入分析被告公司工商登记信息,锁定股东认缴出资未实缴的核心突破口,构建了完整的证据链。面对被告公司及股东曹某经公告拒不到庭的挑战,律师团队充分运用法律规定,有力论证股东应在未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最终推动法院采纳全部核心代理意见,成功为当事人追回28,000元服务费,切实维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案件结果】
1. 公司退款责任:被告成都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须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退还原告服务费28,000元。
2. 股东补充责任:被告股东曹某、杨某需在各自未出资的范围内,对被告公司上述未能清偿的债务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3. 诉讼费用负担:本案的案件受理费500元及公告费用,全部由被告成都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担。
【法律适用】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七条、第四百六十九条、第五百零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百四十七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之规定。
【风险提示】
四川融创律师事务所律师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1. 审慎签约,留存证据: 选择教育服务机构时,务必核实其资质与信誉。签订书面合同时,仔细阅读条款,特别是服务内容、质量标准、退款条件等。在履约过程中,注意保存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如微信、短信、邮件)等所有证据。
2. 积极沟通,固定合意: 若对服务不满或需解除合同,应积极与对方沟通,并尽量通过书面形式(如微信、邮件)固定双方达成的新的协议内容(如退款金额、时间等),这将是日后维权的关键。
3. 善用法律武器,全面追责: 当遭遇服务“缩水”或公司“失联”时,不要放弃维权。除了起诉公司主体,还可通过查询工商登记信息,了解股东出资情况。若公司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可依法将未实缴出资的股东一并列为被告,要求其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从而增加债权实现的保障。
4. 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复杂的法律关系和诉讼程序,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能有效指导证据收集、制定诉讼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