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中,融创律所律师团队通过精准梳理资金流向、证据链构建及法律关系转化论证,成功将复杂投资纠纷转化为借贷法律关系,最大限度维护了委托人权益。
一笔80万的转账,因最初沟通不清,在法庭上被对方一口咬定是“合伙投资”,险些血本无归。幸运的是,一份关键的后续证据锁定了胜局。本文通过融创律所最新胜诉案例,为您剖析民间借贷与合伙投资的模糊地带,并提示一个必须留意的法律动作,避免您的钱“有去无回”。

【案件分析】
(一)基本案情
原告呼X、兰X系夫妻关系,2021年经第三人邵X介绍,向被告饶X出借款项共计80万元,用于其生意周转。部分款项通过第三人伍X、邵X转至被告账户。后因被告未还款,于2024年7月4日向原告出具《欠条》,承诺分期归还80万元,但未实际履行。之后原告提起诉讼,要求偿还借款及利息。
(二)焦点问题
1.被告出具的《欠条》在法律上应如何定性?
2.在《欠条》约定分期还款的情况下,原告能否主张全部债权提前到期?
3.利息与本金应如何计算?
【诉讼经过】
在本案代理过程中,四川融创律师事务所廖劲雄、黄洲律师始终秉持“专业、尽责、高效”的执业理念,为原告呼X、兰X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从案件受理伊始,律师团队便对错综复杂的资金流转及法律关系转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梳理,针对被告提出的合伙关系抗辩,精准围绕《欠条》的法律效力、预期违约认定及利息计算等核心争议焦点,系统整理了银行交易明细、微信聊天记录等关键证据,并结合《民法典》及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进行透彻论证。庭审中,律师以扎实的法律功底和清晰的逻辑陈述,有力驳斥了被告“未实际交付借款”的主张,成功推动法院认定投资关系已转化为借贷关系,最终赢得胜诉判决,充分彰显了融创律所律师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与卓越的诉讼专业能力。
【案件结果】
被告饶X于判决生效七日内偿还借款本金783,872元及逾期利息(LPR标准,自2025年6月3日起算)。2.?案件受理费11,902元,由被告负担11,515元,原告负担387元。
【法律适用】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一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第一百五十一条之规定。
【风险提示】
1. 核心是定性:准确界定基础法律关系是处理案件的前提。
2. “清算协议”是关键:在关系复杂或约定不明时,事后达成的《欠条》、《还款协议》等书面文件,极有可能被认定为独立的清算协议,从而重新确定双方权利义务。
3. 意思表示有后果:债务人在诉讼中的言行可能导致“预期违约”,从而加速全部债务到期。
4. 证据为王:本案中,微信聊天记录和银行流水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清算合意的形成过程和款项的实际流向,是胜诉的基石。
在商业往来中,务必重视合同的规范性与证据的完整性,遇争议时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支持。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