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里,彩礼往往是男方家庭给予女方家庭的“馈赠”,由女方父母支配似乎天经地义。然而,从现代法律视角看,这一观念需要被重新审视。
【#女子向父母索要18万彩礼遭拒##浙江一女子婚后索要18万彩礼遭父母拒绝#】
浙江台州。2024年,浙江台州女子小张将父母告上法庭,要求返还18万元彩礼,这起家庭纠纷引发关注。
2020年6月,小张经相亲与男方订婚,其父母向男方收取18万元彩礼。婚后,小张丈夫家庭条件不宽裕,小家庭生活拮据。为补贴开支,小张多次向父母索要这笔婚前彩礼,均遭拒绝。更让人心寒的是,小张生产住院急需医疗费时,父母仍不愿返还。无奈之下,小张在2024年提起诉讼。法院审理后认为,该18万元彩礼应属女方父母与女儿共同所有。考虑到小张父母未为其举办婚宴、未置办嫁妆,且小张存在住院治病、补贴小家庭等实际生活需求,法院最终酌情判决小张父母返还10万元。判决生效后,双方均未上诉,款项已自动履行完毕。

【彩礼的法律属性:从“家庭赠与”到“共同所有”】
● 传统观念中,彩礼被视为对女方家庭的赠与,由父母支配。但现代司法实践更注重彩礼的“新婚保障”功能——它兼具“家庭补偿”和“新婚夫妻共同生活保障”的双重属性。
● 法院认定:本案18万元彩礼应为父母与女儿共同所有,而非父母单方财产。这体现了法律对婚姻习俗的与时俱进,避免彩礼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返还依据:公平原则与权利义务对等】
● 《民法典》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本案中,父母全额收取彩礼却未履行婚约相关义务(如举办婚宴、置办嫁妆),导致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女儿面临实际生活困难(如医疗费急需、生活补贴),符合公平原则的适用条件,法院据此酌情判决返还。
【彩礼归属的裁判规则】
● 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婚礼开支:若彩礼用于购房、购车、婚礼或嫁妆,通常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或家庭共同财产。
● 未用于家庭共同利益:若父母收取彩礼后未用于相关开支,且女儿有合理需求(如生活困难、医疗急需),法院可判决部分返还。
● 返还比例考量:法院综合考虑彩礼用途、家庭贡献、实际困难等因素,酌情确定返还金额(本案为10万元)。
【核心争议:18万彩礼,究竟属于谁?】
本案的核心焦点在于:婚前由男方给予女方父母的18万元彩礼,其所有权到底归属于谁?
在传统观念里,彩礼往往是男方家庭给予女方家庭的“馈赠”,由女方父母支配似乎天经地义。然而,从现代法律视角看,这一观念需要被重新审视。
法院在本案中作出了一个关键认定:该18万元彩礼应属女方父母与女儿共同所有。
这一认定的法律逻辑在于:
彩礼的缔结目的性: 彩礼是基于缔结婚姻这一特定目的而发生的。当婚姻关系正式成立,收取彩礼的目的即已实现。彩礼随之应转化为对新婚夫妻共同生活的支持。
《民法典》的立法精神: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虽然法律未明确禁止彩礼习俗,但其精神是反对借婚姻敛财,强调彩礼应回归到扶持新家庭的本质。
因此,法院并未将彩礼简单地认定为女方父母的私人财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女儿(即新婚妻子)利益密切相关的“共同财产”,父母无权独自占有和处分。
【如何维护彩礼权益?】
本案为类似家庭纠纷提供重要启示:
● 明确彩礼归属约定:婚前建议通过书面协议明确彩礼的收取、使用及归属,避免事后争议。
● 保留相关证据:包括彩礼支付凭证、婚礼开支记录、家庭协商沟通等,以便诉讼时举证。
● 合理主张权益:若遭遇彩礼扣留,可依据《民法典》公平原则,结合实际生活需求,向法院主张返还。
● 专业律师协助:彩礼纠纷涉及家庭情感与法律规则,建议寻求专业律师指导,制定维权策略。
1.对于新婚夫妻及男方家庭:
● 在支付彩礼前,可尝试通过书面协议或明确沟通,约定彩礼的用途和归属,明确其是用于支持新家庭的建设。
● 保留好彩礼支付的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证据,以防发生纠纷。
2.对于女方及父母:
● 应清醒认识到,彩礼的法律性质已发生变化,它不再是父母的“绝对私产”。父母扣留彩礼,尤其是在女儿家庭困难或急需用钱时,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
● 建议家庭内部对彩礼的处置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达成共识。父母应将彩礼主要用于女儿的嫁妆、婚宴或作为新家庭的启动资金,这既符合法律精神,也利于家庭和睦。
【让彩礼回归“礼”的本义,守护家庭和谐】
彩礼本是婚姻的祝福,不应成为家庭矛盾的源头。本案判决既尊重传统习俗,又彰显法律的公平温度——它提醒我们,彩礼的意义在于“礼”,而非“财”;家庭的和谐,远比金钱更为珍贵。在婚姻与家庭事务中,善用法律工具,平衡情感与权益,让彩礼真正成为家庭幸福的黏合剂,而非矛盾的导火索。在家庭与法律的交叉路口,四川融创律师事务所将始终以专业、严谨的服务,为您的幸福保驾护航。
【如何维护彩礼权益?】
本案为类似家庭纠纷提供重要启示:
● 明确彩礼归属约定:婚前建议通过书面协议明确彩礼的收取、使用及归属,避免事后争议。
● 保留相关证据:包括彩礼支付凭证、婚礼开支记录、家庭协商沟通等,以便诉讼时举证。
● 合理主张权益:若遭遇彩礼扣留,可依据《民法典》公平原则,结合实际生活需求,向法院主张返还。
● 专业律师协助:彩礼纠纷涉及家庭情感与法律规则,建议寻求专业律师指导,制定维权策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