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诈骗、金融犯罪等上游犯罪的高发,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俗称“洗白赃款”)成为犯罪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为精准打击此类犯罪,最高法、最高检通过《解释》细化法律适用标准,强化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为司法机关办案提供统一指引。
2023年3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81次会议、2024年3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四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25年8月26日起施行。
【宏观背景和现实必要性】
1.政治与战略高度:强调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反洗钱和打击电诈、网赌等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司法解释的制定提供了根本遵循。
2.该罪名的重要性:指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当前数量最大的洗钱类犯罪,并且与电诈、网赌等上游犯罪紧密关联,是打击治理的关键环节。
3.司法实践与成效:通过数据(2020-2024年起诉、审结案件量)说明了司法机关近年来严厉打击此类犯罪的工作力度和显著成效。
4.修订的直接原因:明确指出2015年的旧司法解释已无法完全适应新的犯罪形势,具体表现在:
● 犯罪手段升级:方法翻新、更隐蔽、呈现团伙化/链条化/产业化。
● 上游犯罪结构变化:从以盗窃为主转变为以诈骗(特别是电诈)为主。
● 法律适用存在分歧:亟需明确区分“掩隐罪”与“帮信罪”的界限。
5.修订目的:基于上述变化和问题,两高通过深入调研,联合制定新《解释》旨在进一步明确裁判规则,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以应对司法实践的新挑战。
一句话总结:新《解释》是在党中央战略部署下,为应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在犯罪形势、上游犯罪结构、法律适用分歧等方面的新变化、新挑战,从而在2015年旧解释基础上进行的必要修订和完善。
【四个基本特点体现了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1.结合国际与中国实际:既吸收国际反洗钱规则的要求,履行国际义务,又立足中国国情和司法实践,采用符合中国实际的综合性入罪标准,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洗钱犯罪规制体系。
2.平衡惩治与宽严相济:一方面通过严密法网和完善标准来体现严厉惩治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又贯彻宽严相济政策,通过制度设计鼓励行为人配合追赃挽损、争取从宽处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3.立足现实与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上游犯罪(多为经济、财产犯罪)类型多样、量刑标准不一的复杂现状,对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调整。
4.聚焦问题与系统协调:坚持问题导向,直接回应和解决基层司法实践中的迫切难题;同时注重系统思维,确保与此前关于洗钱罪、帮信罪等司法解释的立场和思路相协调、衔接,保持了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五大核心内容旨在精准、严密、合理地打击犯罪】
1.严密法网,全面覆盖:明确将 “任何足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手段” 都纳入规制范围,以应对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和隐形变异的情况,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2.严格“明知”认定,防止扩大化:强调对“明知”这一主观要件要依法严格审查、慎用推定,特别是针对涉银行卡的帮助行为,必须坚持证据裁判原则,防止不当扩大刑事打击面。
3.明确综合入罪标准,体现宽严相济:采用综合性认定标准,要求从上下游关系、主观恶性、行为手段、金额、后果等多方面综合判断社会危害性。
● 严的一面:即使数额较小,但若与上游犯罪关联紧密、情节恶劣、危害大,也可入罪。
● 宽的一面:即使数额较大,但若与上游犯罪关联松散、情节轻微、危害小,也可不起诉或免罚。
4.优化加重处罚,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对“情节严重”的加重处罚标准进行优化,根据上游犯罪类型区分了两种数额标准:
● 对非法采矿等定罪标准高的犯罪,设置 500万元 的数额门槛。
● 对其他犯罪,设置 50万元 的数额门槛。
● 同时要求具备一定情节,旨在精准量刑并最大化追赃挽损。
5.增加从宽情形,鼓励挽回损失:新增一项从轻处罚情形,即 “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追查上游犯罪起较大作用的” 。此举旨在鼓励行为人(即使不构成立功)积极配合追查上游犯罪和挽损,以最大限度挽回群众财产损失。
分享到: